当前位置: 首页 > 作品欣赏 > 文章内容
返回列表
一个人和一座亭的缘分
2022-08-01 14:34:57
2041浏览
作品欣赏
作者:香港 孙重贵
责任编辑:赵历海

那一年盛夏,我顶着炎炎烈日造访“南明古都、荷香之城”——安龙,步履匆匆寻觅一座亭,一座在历史上不寻常的亭——半山亭。

我从东端穿过招堤,来到西端的金星山下。这座山虽然不高,却在世间很有名气。“山不在高,有仙则名;水不在深,有龙则灵”,就在这座山上,有一座闻名天下的半山亭。

我沿着蜿蜒的石阶攀登而上,“穿绿荫,拂白石,禅房乍转,画槛微通,石碧一方,茅亭三面者,半山亭也”。

我注目观察眼前这座伫立在半山的亭子,却也平凡,并没有令人惊奇的外表。然而,这座平凡的亭子,却和一位不平凡的历史大人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。这位历史大人物曾任山西巡抚、两广总督、湖广总督、两江总督、军机大臣,官至体仁阁大学士,与曾国藩、李鸿章、左宗棠并称晚清四大名臣,孙中山称他是“不言革命之大革命家”。

此人是谁?张之洞也!,

张之洞(1837-1909),字孝达,晚年自号抱冰。祖籍直隶南皮(今河北南皮),1837年(清道光十七年)八月初三诞生于贵州省贵筑县(今贵阳市)。幼时在贵州兴义府署(今安龙)长大。张之洞出生于官宦家庭,父亲张锳是清朝兴义知府,对其管教甚严,聘请名师精心培养。张之洞天资聪慧,四岁发蒙,八岁读完四书五经,十岁开始习作诗文,博闻强记,文才出众。

在一个人的一生中,机遇十分重要,能把握机遇,就能成就一个人的一生。张之洞从小就是一个能够把握机遇的人。

1848年(清道光二十八年),张之洞年满十一岁,刚好碰上了他一生中第一次机遇。这一年夏天,张之洞的父亲——兴义知府张锳在金星山上修建的半山亭竣工,为表示庆贺,张锳大摆筵席,邀请当地士绅文人一起来亭中赋诗作文。年仅十一岁的张之洞一鸣惊人,一气呵成写下790余字的《半山亭记》。文辞华美,文风舒展,文意绘景蕴政系民,众人叹服,称他为“神童”。这篇《半山亭记》,被后人刻在亭内的石壁上。

我走进半山亭内,仔细观看张之洞的《半山亭记》,一百多年过去了,《半山亭记》的石刻,历经了风风雨雨,虽已斑驳,依然顽强地存留下来,让我感到无限欣慰。

《半山亭记》开篇写道:“万山辐凑,一水碧潆,雉堞云罗,鳞原星布者,兴郡也。城东北隅,云峰耸碧,烟柳迷青,秋水澄空,红桥倒影者,招堤也。”寥寥数语,便把半山亭所处的位置写的活灵活现,精彩纷呈。此时此际,我依然能被当年张之洞笔下的“古树千红,澄潭一碧,落霞飞绮,凉月跳珠,此则半山亭之大观也”的描述所感动。

如今,我眼前的招堤风景区,旧貌换新颜,自是和清朝道光年间的景致不可同日而语了。凭栏远眺,十里平畴之中,一堤横亘,绿柳如烟。堤东端耸立一座牌坊,典雅挺拔。堤长300余米,堤南堤北十里荷塘,塘中曲桥回还,点缀五座赏荷亭。时值盛夏,数百亩荷花盛开,真可谓“接天莲叶无穷碧,映日荷花别样红”。张之洞在《半山亭记》中,曾用“水绿波澄,莲红香远,沙明荷净,舞翠摇红”的佳句,描绘招堤荷花,实在是妙不可言。

这招堤的荷花,也有着并不寻常的来历,它是当年张锳所植。300多年前,眼前的这片洼地长年积水,时称“陂塘海子”。每逢雨季,四周洪水汇集而来酿成水灾。清康熙三十三年(1694年),广东番禺人招国遴出任安笼镇游击,捐出俸银2000两筑堤,根治了多年水患,沟通了东西两岸交通。为纪念招国遴的这一善举,安龙百姓把这道石堤取名“招堤”。道光二十八年(1848年),知府张锳又将大堤加高五尺,并在海子种植荷花,形成“十里荷花”的美景。

历史并不如烟,我慢慢地沉浸在历史的往事中。张之洞因写《半山亭记》而名噪一时,后来他怀着“以天下为己任”的壮志,走下了半山亭,走过了招堤,走出了安龙城。1849年,张之洞应童子试,中生员。第二年成为秀才,1852年参加顺天府乡试,为解元(第一名举人)。1863年,张之洞入京会试,榜列141名贡士,复试时为一等一名,殿试对策被慈禧太后选拔为一甲第三,中探花,赐进士及第,授翰林院编修。再后来,曾任山西巡抚、两广总督、湖广总督、两江总督、军机大臣,官至体仁阁大学士,可谓风光无限。

张之洞早年一度是清流派健将,后成为洋务派的主要代表人物,大力倡导“中学为体,西学为用”。他注重教育和治安,主导了中国近代的警察制度,对清末教育和社会发展有很大影响。中法战争时他任两广总督,启用冯子材击败法国军队,名声大振。后设广东水陆师学堂,创枪炮厂,开矿务局、制铁局、织布局,修铁路,为中华民族重工业、轻工业及近代军事的发展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。

张之洞出生于鸦片战争爆发前三年,也正是这一历史事件影响了他的一生,也注定了他背负忧患意识的一生。宣统元年八月二十一日(公元1909年10月4日),张之洞在北京什刹海湖畔去世,两年后辛亥革命爆发,武昌城头的枪炮声宣告了满清王朝的彻底覆灭。张之洞这位在中国历史上做出贡献的晚清名臣,却依然得到了世人的尊重。孙中山在视察武汉时,称“张之洞是不言革命之大革命家”,其意是指张之洞在湖北兴实业、练新军、办教育,为辛亥革命提供了物质、人才和思想基础。

在张之洞最后的日子里,我想,他一定会深深地怀念相隔千山万水外的半山亭,因为这座亭子和他有着密不可分的缘分,是他人生旅途中的一座里程碑。因为写了《半山亭记》,从而让他崭露头角,半山亭也因他而名扬天下。虽然年迈的他不再可能回到魂牵梦萦的半山亭,但他会常常怀念他幼年时所写的《半山亭记》,他肯定还会为文中“晴而明,雨而晦,朝而苍翠千重,暮而烟霞万顷,四时之景无穷,而亭之可乐,亦与为无穷也”的佳句而动容,而感慨万分。

我想,他也会深深的怀念招堤的荷花,荷花是花中的君子。宋代理学家周敦颐曾在他的《爱莲说》中,用“出污泥而不染,濯清涟而不妖”的名句,描写了荷花的高贵品格,歌颂了一种不为世俗所染的人生姿态。张之洞对荷花有着一种浓的化不开的感情,我想他的心中,也会时时盛开荷花,他也想做一位人中的君子。

我终于从历史的回忆中回到了现实,步出半山亭向山下走去。沿途遇上络绎不绝的游客,他们来自祖国各地,也有的来自海外,都是慕名而来,都是想来看看这座天下闻名的半山亭。这让我不禁想起了张之洞在《半山亭记》后面写的一段话:“夫美不自美,因人而彰,兰亭也,不遭右军,则清湍修竹,芜没于空山矣。岳阳之楼,晴川之阁,不有范、崔之品题,则巍观杰构,沉沦于湖滨江渚矣。是地也,不逢太守,则锦谷琼花,不现其佳境矣。”

张之洞真是有心之人,小小年纪竟能看到风景与人文的辩证关系,他认为,美的事物不会单靠自身就会美的,是因人才得以扬名天下。比如兰亭,如果没有遇到王羲之,也将荒芜在空山之中。岳阳楼和晴川阁,如果没有范仲淹和崔颢留下的品题佳作,也会被埋没在湖滨江渚。而此地如果没有遇到太守,再有锦谷琼花,也不会显现出它迷人的胜景。他最后特别指出,如果半山亭这里的胜景不被记述,这里的花香山翠湮于野塘,不传于奕世,那么将永远愧对这里的山山水水,所以他挥毫记下了这里的盛况。

这真是远见卓识的真知灼见,正因为张之洞一百多年前挥毫以《半山亭记》一文记下了这里的盛况,才让招堤胜景不被遗忘于野塘,被人传记,才有了今天招堤成为贵州十大魅力旅游景区的地位。从这个意义上来说,张之洞为安龙人民做了一件大好事,他将永远无愧这里的山山水水!

张之洞成就了半山亭,半山亭也成就了张之洞。一个人和一座亭的缘分,成为了安龙的历史,也开创了安龙的今天。


上一篇:荷花赋并序
下一篇:礼仪与安龙
中国文联及各省文联
中国文联及各省文联
全国文艺家协会
团体会员及直属单位
其他网站
地址:贵州省安龙县招堤街道办龙顺社区杨柳街4号
电话:0859-5213612
传真:0859-5213612
工作邮箱:529240925@qq.com
关注公众号
Copyright 2021 安龙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版权所有 京ICP证000000号
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

打开微信,点击底部的“发现”,使用“扫一扫”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。